欧冠直播/2025世俱杯抽签时间/2024欧洲杯赛程/jrs足球直播

您的位置: 首頁 新聞動態

36氪首發 | 從民謠到新樂府,用音樂鏈接文旅產業,「十三月」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

2018-07-30 00:00:00

2018-07-30 ? 娛樂


從聽音樂,到玩音樂、吃音樂、住音樂,未來的音樂長這樣~



36氪獲悉,近日唱片公司「十三月」宣布,已于 2018 年 4 月完成數千萬元 B 輪融資,資方為華蓋資本。十三月自 2014 年成立以來,累計獲得來自微影資本、英諾天使基金、華創資本等機構的數千萬元融資。

36氪發現,十三月的業務從關注音樂制作、增量版權(收取制作費、版權及演出收益),延伸到了線下場景、文旅市場,做音樂節、民宿、實景娛樂甚至動漫和音樂衍生品尋找更直接的流量和變現通路,切出一條比傳統音樂公司更多元的收益通路。

36氪首發 | 從民謠到新樂府,用音樂鏈接文旅產業,「十三月」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

盧中強在錄音棚

十三月成立于 2004 年,創始人盧中強懂音樂,也重視音樂的商業化。在他的經歷中,可以看到一條中國民謠音樂勢起的線索。采訪中,他頻頻提及流量、下沉、觸達度,以及音樂跨界后的商業價值,也戲謔得用“票友文化”和“花雅之爭”來比喻當今泛音樂產業的熱鬧勁兒。

2005 年前后,他從彩鈴生意中賺到一筆可觀的收入,用來砸民謠音樂,現在響亮的音樂廠牌「民謠在路上」剛推出的一年,收入不足 20 萬。

而今,先后參演過的「民謠在路上」的音樂人包括老狼、樸樹、李宗盛、萬曉利、蘇陽、山人樂隊、馬條、川子、謝天笑、鐘立風、陳鴻宇、大冰等。十三月的商業收入在 2015 年達到了 1500 萬元,據盧中強預計,2018 年底十三月年營收將達 4-5 千萬的,實現盈利。

不過,市場熱度的攀升,也帶來激烈競爭,導致音樂品類、音樂節形式及歌曲風格的同質化。

2007 年十三月開始做大型民謠音樂節,武漢「江城民謠節」、長沙「橘洲音樂節」、揚州「瓜洲音樂節」、南京「森林音樂節」、麗江「雪山音樂節」的等全國五大地域性音樂節。

2016 年開始,冒出各種民謠音樂節,面對觀眾的分流、激烈競爭,十三月推出「新樂府」廠牌,而且路子越玩越野 ——在民族音樂自信回歸的聲浪中,十三月制作、出品的曲風更創新、雜糅,也試圖用音樂擊穿次元壁,鏈接更多產業。

十三月嘗試用昆曲、評彈、黃梅、越劇、川劇等戲劇結合西洋音樂;和中唱合作「國樂復興計劃」,用民族樂器嶼西洋樂器曲風做融合;并以西南民歌+搖滾為切口,做民歌的創新嘗試。

其商業模式,也完成了從 B2C 向 B2G2C (G為政府)的綜合營收鏈路轉變。從虛擬形態的音樂,到填充線下空間,新樂府變成了文旅寵兒。

盧中強向36氪介紹,十三月正在和景德鎮陶溪川、蘇州樹山、揚州、成都、青島等多地政府合作,結合屬地文化落地十余座「線下音樂綜合體」,配套開發包括 —— 孵化音樂人、制作城市音樂專輯、辦音樂節,開發文創產品、音樂民宿、民謠餐吧、以及少年兒童器樂培訓空間等,從軟實力上推動各地文旅產業的升級。

以蘇州為例,十三月將蘇州評彈和西洋樂做結合,為蘇州市定制《水色 2》音樂專輯;外加每年一場“豐收音樂節”;和當地文旅地產合作「水色音樂民宿」;并落地一個中小型的實景演出秀;以演出、音樂節留住音樂人才,規劃線下空間做長期的駐場演出和教育培訓。

在這些音樂跨界中,盧中強認為最重要的是“變學術型、試驗型為流量型音樂”。

至于怎么給音樂引流?盧中強認為,好的音樂選題、發掘有創造力的音樂人、豐富音樂品類,都是聚合流量的方式。此外,十三月也在積極融入年輕人、做自媒體矩陣。

首先,優質的原創內容(增量版權),也是十三月非常看重的。現在好聽的新歌很少,耳熟能詳的老歌新編卻層出不窮,普遍的原創能力越匱乏,原創力的價值就越容易被放大。隨著網紅經濟、MCN 的發展,也有一批頭部網紅的經濟約中加入了單曲定制、音樂演出等款項,這也是十三月等音樂 CP 的一大機會點。

年輕受眾一端,十三月和 B 站、斗魚展開合作,據盧中強透露,他們正在和「柏言映畫」的《大明奇俠傳之魁戲樓》動漫 IP 談判,將合作《新樂府昆曲 2》音樂專輯。國樂復興計劃系列這條業務線,8 月將在揚州舉辦「夏日演出季」,邀請到了二胡名家賈鵬芳,及三支日本國漫民樂團體。

自媒體矩陣方面,「民謠在路上」經過近 4 年的運營,全網粉絲量達 400 萬,成為了民謠領域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民謠音樂宣發渠道。

形式創新上,盧中強舉了個例子,中國的音樂節從內容、藝人、音樂種類都很“同質化”。因此,十三月要做音樂節的垂直品類開發,做親子音樂節、體驗式音樂節,引進國際音樂家。

今年 10 月,十三月在蘇州樹山的豐收音樂節,就做了這樣一次嘗試,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,帶著上百種不重樣的民族樂器,拖著移動音響,在幾千平米的“稻田棧道”上彈唱,你可以隨意駐足觀賞,還能跟音樂家們“現學現賣”來一段。

相比于舞臺下的仰望,十三月想要給用戶帶來沉浸式體驗。類似的形式,他們下半年還有成都“果園豐收音樂節”、青島象山開漁季的“最好吃的音樂節”等。

總之,2018 年,十三月的戰場在線下實體空間、優質內容和增量版權能和 B 端、G 端就線下產業達成合作,也是基于十三月的音樂品質和 IP 聲量。這種品牌溢價,很難短時間復制,這才是十三月的壁壘所在。

據了解,十三月現在有兩間錄音室,其中一間完全不接商業合作,用于孵化原創版權,每月制作 2 張唱片,每張 8-10 首作品(均為原創)。截至目前,他們制作完成了 30 張唱片,自有音樂版權庫有 600 余首原創作品。

盈利方面,十三月的版權收益達 500 萬元/年。2G 拿執行費的音樂節有 6 場/年,這部分收入能能保證穩賺不賠,同時為孵化自有品牌的音樂節積累經驗。劇場類演出達 30 場/年,場均收入在 15 萬元以上。

十三月文化團隊目前有 40 人,其中制作團隊占到了三分之一。創始人盧中強,原華納唱片音樂制作人,七次任央視《同一首歌》音樂總監。早先為韓磊、劉歡、老狼等中國頂級音樂人創作/制作過歌曲。


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